网站通行证
名称
密码
浏览 | 注册
今天是:
您的位置:中国科学网 > 新闻 > 正文内容

第六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文莱圆满举行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2025-11-26 10:47

 

2025年11月22日,第六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在文莱斯里巴加湾隆重举行。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干事长赵元洪亲为获奖者代表颁奖。

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干事长赵元洪致辞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由世界朋友节组委会和世界诗歌艺术联合会共同发起设立,旨在弘扬人类友谊与和平,至今已伴随世界朋友节走过六个春秋,成为国际诗歌界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奖项 。本届获奖者涵盖了西班牙、美国、英国以及中国诗人。

文莱中华书画文化协会会长、诗人杨镇声在致辞

 

世界朋友节创始人、组委会主席张井涛宣布获奖名单

 

颁奖典礼现场,主持人庄重宣读获奖颁奖词,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干事长赵元洪与金青滕国际诗歌奖中国评委李犁共同为获奖嘉宾代表颁奖——来自美国的诗人黑丰先生与中国作家杨海蒂女士登台受誉,接受全场热烈祝贺。

 

获奖者代表来自美国的黑丰先生

 

获奖感言环节,黑丰先生难掩激动之情,他表示跨越山海前来文莱领奖深感荣幸,强调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凭借其纯粹性、世界主义精神及随世界朋友节赴多国颁奖的独特形式,正获得全球诗人的广泛认可与青睐,期盼奖项未来能走向更多国家,传递诗歌的力量。

 

来自中国的作家杨海蒂获跨文体写作奖

 

杨海蒂女士则分享了首次在国外获奖的喜悦,坦言这份荣誉将成为人生中珍贵的记忆,二人共同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挚爱及深化国际文化交流的殷切期许。

 

联合国NGO太平洋地区发展与教育组织赵元洪干事长,肯定了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在促进跨国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文化共识对凝聚和平发展力量的深远意义。

本届获奖者奖牌样式。获奖证书由亲王签字。

 

文莱中华书画文化协会会长、诗人杨镇声在致辞中指出,艺术是跨越语言的通用载体,诗歌作为文艺核心形式,为各国文化沟通提供了天然纽带。并对活动主办方世界朋友节联合发起人协合生物集团总裁陈彦竹女士表示了感谢。

 

世界朋友节创始人、组委会主席张井涛表示,诗歌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将持续以诗为媒,推动各国人民心灵相通。

诗人远红朗诵自己和诗人王前锋作品

 

本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的颁奖活动,已延伸到诗人朗诵品鉴,获奖者与诗友及评审专家的“诗歌微电影”的深入探讨交流等活动,颁奖典礼上,中国诗人丁灯、远红分别朗诵了自己和现场诗人洪锦坤、王前锋的诗歌;11月23日下午,在金青藤国际诗歌微电影交流中,获奖者代表黑丰、杨海蒂,与中、文诗人以及评论家一起,在观看了诗人的诗歌微电影后,大家对新媒体中如何表现诗意,各自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

诗人丁灯朗诵自己和诗人洪锦坤作品

 

第六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颁奖典礼的成功举办及其延伸活动的开展,不仅彰显了诗歌艺术的跨国魅力,更让世界朋友节“诗意相连,艺术共鉴”的文化理念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实践。

最后,杨镇声会长为活动主办方世界朋友节联合发起人协合生物集团总裁陈彦竹女士赠送礼品

 

诗歌连接你我,友谊地久天长

 

获奖者名单: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

莫妮卡·萨米恩托·阿彻(西班牙)

 

南希·施-諾德爾(美国)

 

杨克 (中国)

 

黑丰(美)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杰出女诗人奖

李轻松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翻译家奖

梅丹理(美)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

何言宏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年度最佳诗集奖

何进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长诗写作奖

丘树宏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本土诗学写作成就奖

峤峰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儿童诗写作奖

张怀存 (英籍华人)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乡愁写作奖

王爱民

 

第六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跨文体写作成就奖

杨海蒂

 

获奖者介绍:

 

伊內斯·莫妮卡·薩米恩托·卡斯蒂略·阿切爾(Ines Monica Sarmiento Castillo Archer)的一生致力於她熱愛的事業:诗歌、藝術、教學和文化。自孩提時代起,莫妮卡就充滿好奇心、活力和冒險精神。莫妮卡從厄瓜多爾南部的洛哈移民到西班牙,繼續深造藝術。她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獲得視覺藝術博士學位,後來在紐約聖約翰大學獲得西班牙文學碩士學位。她回到西班牙,在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學攻讀第二個文學博士學位。莫妮卡創作詩歌和短篇小說,有多部诗集出版。並在紐約的霍夫斯特拉大學和阿德菲大學任教。作為美洲跨文化基地/社區(bicoa.org)的負責人,她負責協調學術和文化活動。莫妮卡積極參與文學、藝術和以人為本的健康研究,是藝術維度和不銹鋼著色工藝的專家。

 

ABOUT THE AUTHOR

 

The life of Ines Monica Sarmiento Castillo Archer is dedicated to her passions: art,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culture. Since childhood Monica has been driven by curiosity, energy, and adventure. Monica emigrated from Loja, South Ecuador to Spain to continue training in Art. She received her doctorate from the Complutense University of Madrid, Spain in Visual Arts, later completing a Master's degree in Spanish Literature at St. John's University, New York. She returned to Spain to study for a second doctorate in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 Spain. Monica writes poetry and short stories and teaches at Hofstra and Adelphi Universities in New York. As director of bi/Coa: Intercultural Base / Community of the Americas (bicoa.org) she coordinates academic and cultural events. Monica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research on literature, art and, person-centered health, and is an expert on dimensionalism in art and as the processes of coloring stainless steel.

 

Published work: Colección de Poesía Iberoamericana, Ciudad de México (New York Poetry Press, 2023); The Americas Poetry Festival of New York (Artepoetica Press, 2023); Brota El sonido - Haikus (El Ángel Editor, 2022); Octámbulos (Alphas&Betas Collection, El Ángel Editor, 2022); Puentes / Bridges: Antología de Narrativa (Hybrid Editions, New York 2022); Continuo Discontinuo Continúo (El Ángel Editor, 2020); Nueva Poesía y Narrativa Hispanoamericana del Siglo XXI (Lord Byron Ediciones, 2020); Entre Rascacielos (Epsilon Kappa, St. John University, 2013). Monica’s art is in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Arthur K. Watson Librar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Stephen A. Schwarzman Building, 2019; MoMA Museum Library; José Luis Cuevas Museum, Mexico, 2017; Royal House of Spain; Museo del Barro, Paraguay, 2012; MOLAA Museum of Latin American Art, California, 2008; City Museum, Valencia, Spain, 2007. In 2012 Monica was awarded the Royal and Distinguished Spanish Order of Charles III. In 2006 she represented Latin America at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UNESCO in Valencia, Spain.

颁奖词:

莫妮卡的诗作构建了一个穿梭于微观宇宙与文明废墟的词语宇宙。在《平行宇宙》中,Podocarpus雨林与曼哈顿伪自然形成多重镜像,揭示生态危机与都市异化的共生关系;《献给那些起舞的人》将异化具象为都市幽灵的机械舞蹈,在杰夫·昆斯式的虚假花朵间展现现代性病症。《裂隙》与《归回》形成精妙互文,衰老躯体与归返婴孩的意象,暗合《科技》中技术时代的精神瘫痪。诗人以4%的未知灵魂对抗物质世界的熵增,在《风之低语》的史诗维度中,历史暴行与当下疫情时空叠印,最终指向权力结构的永恒循环。她的诗歌犹如多棱镜,从生态批评、技术哲学到历史暴力,每个切面都折射出系统性的精神困境,为后人类时代刻写了充满警示的墓志铭。

南希·施-諾德爾畢業於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並獲得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英語文學博士學位。她是小冊子《身體的風景》(2016年由紅鳥小冊子出版社出版)的作者,其詩歌發表於《蟹園評論》、《水石評論》、《審視生活期刊》、《馬丁湖期刊》、《第三個星期三》、《中途期刊》、《心臟地帶評論》和《果園詩歌期刊》。她也曾獲「網路最佳詩歌獎」提名,其詩歌《昇華》在傑克遜維爾佛羅裡達社區學院主辦的羅伯特·格萊姆斯「大地」詩歌大賽中獲得季軍。她的詩作也曾三度入選明尼蘇達州贊布羅塔市卡內基藝術畫廊Crossings at Carnegie的藝術家-詩人合作計畫。她在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羅徹斯特社區技術學院和明尼蘇達州布魯克林公園的北亨內平社區學院教授英語寫作和文學課程。

 

Biography:

Nancy Shih-Knodel graduated from Oberlin College (in Oberlin, Ohio) and received her Ph.D. in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he is author of the chapbook, The Landscape of the Body (Red Bird Chapbooks in 2016), and her poems have appeared in the Crab Orchard Review, Water-Stone Review, The Examined Life Journal, Martin Lake Journal, Third Wednesday, Midway Journal, The Heartland Review, and The Orchards Poetry Journal. She has also been nominated for the “Best of the Net,” and her poem “Sublim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third-place winner in the Robert Grimes “Good Earth” Poetry contest, sponsored by Florida Community College at Jacksonville. Her poetry has also been selected three times as part of an artist-poet collaboration at Crossings at Carnegie, an art gallery in Zumbrota, Minnesota. She  taught English composition and literature courses at Rochester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Rochester, Minnesota and at North Hennepin Community College in Brooklyn Park, Minnesota.

颁奖词:

 

南希的组诗以疾病为棱镜,折射出生命存在的深刻光谱。在《活检》《恶心》中,医疗程序被升华为存在主义的酷刑仪式;而《身体的风景》《赞美艺术般的乳房》则构建复调叙事,揭示乳房作为生命圣杯与物化符号的双重性。诗人通过"缝线如军队列阵"的战争隐喻,展现女性身体作为权力战场的真相。当《缓解期》宣告"我们从未被治愈",实则是对痊愈神话的祛魅,在悬置状态中获得更清醒的生命认知。她的诗歌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剖开疾病的社会茧房,在血肉与艺术的裂隙中,让残缺之躯迸发出不屈的精神之光。

 

杨克是当代汉语诗人中一以贯之具有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的诗人,其城市诗歌写作开启了某种意义上的主体性。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台湾华品文创有限公司等出版《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1 4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和罗马尼亚、瑞典、西班牙等翻译《地球苹果的两半》《没有终点的旅程》等10种外语诗集。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9每个年度)》等。获意大利弗朗切斯科.詹皮特里国际文学奖、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奖“等外国、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奖十多种。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院研究员。

 

Yang Ke is a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 known for his consistent highly personalised style of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pursuit of truth. His urban poetry marks, in a certain sense, the emergence of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poetic expression.

 

He has published 1 4 poetry collections in Chinese—including _Yang Ke’s Poems_, _Related and Unrelated_, and _I Saw My Country Inside a Pomegranate_—along with 4 collections of prose essays and 1 anthology, through presses such as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and Taiwan Huapin Wenchuang Co.Ltd. His works have also been translated into 10 foreign-language collections, including _Two Halves of the World Apple_ and _A Journey Without Destination_,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USA), Cambridge River Press (UK), and publishers in Romania, Sweden, Spain, among others.

 

He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_Chinese New Poetry Yearbook(1998–2019)_ and has received more than a dozen literary awards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abroad, including the Francesco Giampietr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 (Italy) and the Cambridge Xu Zhimo Poetry Award (UK). Yang Ke currently serves as a Presidium Member of th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nd Research Fellow at the Poetry Institute of Peking University.

 

颁奖词:

 

杨克的诗歌以敏锐的都市洞察力,在商品化浪潮中打捞诗意。他善于捕捉"天河城广场"的消费众生相,又在"人民"这样的宏大词汇里注入具名的体温与命运。其诗作始终"及物"地扎根当下,让割草机、石油黑暗等日常物象承载时代的精神症候。他不是简单的批判者,而是清醒的在场者与诚实的记录者,在机器轰鸣与市声喧嚣中,执着地聆听那些被淹没的个体声音,试图在物质的缝隙里寻找精神的微光。这种创作使中国现代诗在直面现实时,既保持了审美高度,又彰显了思想锋芒。

 

黑豐,詩人,後現代作家。主要著作:詩集《空孕》《灰燼之上》《貓的兩個夜晚》《時間深軋》,實驗小說集《蝴蝶是這個下午的一半》、思想隨筆集《一切的底部》《存在-閃爍》等,作品被譯成英、法、西、羅等多種文字。獲獎:羅馬尼亞阿爾傑什國際詩歌節特別榮譽獎、雅西第6屆國際詩歌節“歷史首都詩人獎”;美國ASA大學紐約國際文化藝術節傑出貢獻獎、紐約第四屆法拉盛詩歌節漢詩翻譯獎等。2006年入職《北京文學》(16年編輯),曾任第四屆青年華語作家獎、北京白雀獎、太陽詩歌節、成都市“杜甫詩歌創作獎”等重要獎項的評委和終審評委。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與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大學和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文藝雜誌社簽約作家,美國某出版社編輯,現居紐約。

 

AUTHOR INTRODUCTION

 

Heifeng, poet, postmodern writer. Main works: poetry collection "Empty Pregnancy", "Above the Ashes", "Two Nights of the Cat", "The Deep Passage of Time", collection of experimental novels "Butterflies Are Half of the Afternoon", collection of thought essays "The Bottom of Everything" "Existence-Flicker" ", etc., and the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French, Spanish, Romanian and other languages. Awards: Special Honor Award at the Arges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in Romania, and the "Historic Capital Poet Awar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Poetry Festival in Iasi, Romania;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 at th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estival at ASA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4th Flushing Poetry Award in New York, USA Festiv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Award, etc. In 2006, he joined "Beijing Literature" (editor for 16 years) and served as a judge and final judge for important awards such as the 4th Young Chinese Writers Award, Beijing Baique Award, Sun Poetry Festival, and Chengdu "Du Fu Poetry Creation Award".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Law and Literature at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visiting professor at Yangtze University and the Hong Kong Academy of Literature and Art, contracted writer for Hong Kong Literary Magazine, editor of a publishing ho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 living in New York

 

He advocates a kind of creative and research writing. He believes that writing is not only a resistance to mediocrity, but also a kind of phoenix nirvana. He believes that there is "a non-organic life force" in objects and words. He believes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writing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ystery of the Ganges River. The extension of the "neutral path".

颁奖词:

黑丰的诗歌以后现代主义的锐利与楚文化的巫性思维,构建出独特的"词语炼金术"空间。他的创作在语言与存在的临界点上进行危险勘探,通过打破语法逻辑、实现意象的暴力嫁接,营造出直抵生命荒诞本质的超现实诗境。诗人将个体生存困惑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境遇的形而上思考,以"词的逃亡"颠覆僵化表达体系,恢复诗歌的原始命名功能。这种对语言本体的高度自觉与哲学化诗性思维,使他的作品既植根于地域文化血脉,又超越了地域性书写,成为当代诗坛一支具有深刻批判性的先锋力量。

 

李轻松,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第十八届青春诗会,荣获第五届华文青年诗人奖等多种奖项,2007-2008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著有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随笔集、童话集等20余种,曾多次荣登图书排行榜。在《南方周末》开设个人专栏,话剧、诗剧、音乐剧、京剧等舞台剧20余部、影视作品若干。现居沈阳,职业编剧。

颁奖词:

李轻松的诗歌以锋利的女性视角和充满生命质感的语言,确立了其作为中国当代杰出女诗人的地位。她的写作从身体经验出发,将"血与玫瑰"的意象锻造成探寻存在与精神的利器。在《垂落之姿》“铁”系列诗歌等作品中,她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与自然的宏大背景中审视,展现出处理复杂主题的非凡能力。尤其她的语言兼具肉身的炽热与精神的冷峻,以"用骨头点燃火焰"的写作方式,构建了一个疼痛与超越并存、野蛮生长与文明反思交织的诗学宇宙。这种独特的创作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女性诗歌的精神格局与美学境界。

Denis Mair (梅丹理), 美国诗人,中英文翻译者,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硕士。曾担任美国宾州大学东亚语文系讲师,现任北京中坤基金翻译顾问。 译作包括真华法师的《参学琐谭》(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1992)、冯友兰的《三松堂全集自序》(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00)、朱朱的《一幅画的诞生》(湖南美术出版社)。 诗歌翻译包括《麦城诗选》(伦敦Shearsman Books, 2009); 奚密、马悦然编的《台湾新诗选》(哥仑比雅大学出版社, 2005); 杨四平编的《当代中文诗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阎志的诗》(Homa & Sekey Books, 2012); 吉狄马加的《黑色狂欢曲》(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 2014); 吉狄马加的《群山的影子》(南非姆基瓦出版社, 2014)、骆英的《文革记忆》(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 2015); 吉狄马加的《从雪豹到马雅科夫斯基》(旧金山Kallatumba Press, 2017); 杨克的《地球苹果的两半》(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 2017)。 他翻译的当代诗人还包括严力、孟浪等。其个人英文诗集《木刻里的人》于2004年由洛杉矶Valley Contemporary Poets出版。 

 

颁奖词:

 

梅丹理(Dennis M. Maloney)作为一位深耕中国诗歌英译的美国诗人翻译家,其译介工作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尤其擅长捕捉中国古典与现当代诗歌中的意境与韵律,并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将之转化为流畅、凝练的英语诗行。他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其译笔兼具学者的精准与诗人的灵韵,能巧妙化解中英语言的文化隔阂,在异语土壤中为中国诗歌赋予新的音色与生命。其译作使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东方智慧在英语世界里获得了可贵的回响,为中西诗学对话搭建了一座富有生命力的桥梁。

 

 

 

何言宏,江苏淮阴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著有《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坚持与抵抗》《介入的写作》《精神的证词》《知识人的精神事务》《介入与超越》《重建我们的精神立场》等专著与论文集,另有论文多篇。主编有“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传丛书”“二十一世纪中国作家文库”和“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1—2010)”(总主编,十八卷)等。

 

颁奖词:

何言宏的文学评论以其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现场感知与深沉的现实关切,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一道醒目的思想景观。作为学者与批评家,他不仅构建了“中国当代诗歌精神重铸”、“精神共名”等富有阐释力的理论框架,更以“在地者”的坚韧姿态深度介入文学现场,在诗歌、小说等多重文本的细读中,勘探时代的精神症候与思想脉动。他的批评文字兼具诗性的灵动与学理的严谨,既能以“诗歌气候学”的独特视角把握创作潮流,又能以温暖而坚定的批判立场,守护文学的人文价值与批判锋芒。这种将学术研究、批评实践与公共关怀融为一体的自觉追求,使其批评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分析,成为与时代对话、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

 

 

 

 

何进,1956年生,广东茂名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诗歌月刊》《作品》《诗潮》等刊物,多次入选中国年度权威诗歌精选、中国散文诗精选等。出版诗集有《影与光之间》《柔软的事物》《雾的修辞》,出版随笔散文集有《思之絮语》。现居深圳。他的诗,以其稳健且凝练的语言直面生命的多元主题,将自我的人格力量与自然的现实存在,统一于强有力的诗歌意象之上。属于哲思推动的智性写作,注重知识经验的修辞重塑和及物的原创表达,平叙中有深层多变的大智谋,冷静中又气吞万里如虎。

颁奖词:

 

何进在《雾的修辞》中构建了独特的南方都市诗学。他以"雾"为核心意象,既捕捉深圳的氤氲气候,更将其升华为现代人精神处境的隐喻。其诗风冷静克制,在玻璃幕墙的冷光与季风的潮湿感间,构建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通过独特的修辞术,诗人将具体的城市经验转化为对时间、记忆与身份的哲学思辨,使地域性书写获得普遍性的精神重量。这种将具身感受升华为存在之思的探索,为当代都市诗歌提供了深刻的美学样本。平叙中有惊雷和绿荫掩映的陷阱,冷静中又气吞万里如虎。被评论家称之为用柔软的铁条编织花环。

 

 

丘树宏, 以抗击非典经典作品《以生命的名义》享誉诗坛。组歌《孙中山》等作品翻译成英文、日文在海外传播。已出版个人诗集《隐河》《共和国之恋》《长歌正酣》等10部,人文社科和经济类著作《思维洼地》《心的看见》《中山传》(中英文版)《漫说珠海》(丛书)等16部。

创作长诗近30部,其中编导、制作和演出、播放大型舞台、影视作品《孙中山》《宋庆龄》《南越王赵佗》《咸水歌》《天地人和》《Macau·澳门》等10余部。

颁奖词:

 

丘树宏的长诗以宏大历史视角与家歌国情怀,构建出交响乐章般的史诗结构。在《30年:变革大交响》等作品中,他将个人命运融入时代洪流,以多乐章叙事形成澎湃的情感张力。诗人善于挖掘中山、珠海等地域文化基因,将其升华为民族精神象征,在音乐性的诗行中完成对重大题材的诗意转化。这种将抒情、沉思与颂赞熔于一炉的创作实践,既展现了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也为当代主旋律诗歌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范式,为长诗文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张怀存 出生于中国青海,⼟族,英籍华⼈。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终生院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铅笔树慈善机构的创始人。诗⼈,画家,儿童⽂学作家。诗歌和散⽂入选台湾⼩学教材。获得英国“惠斯勒”奖章,中国儿童文学“十大魅力诗人”称号,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等。在香港、澳⾨、⾸尔、东京、纽约、巴黎,伦敦等地成功举办个⼈画展。著有《铅笔树》,《坐上秋天的火车》,《格桑花》,《童话居住的地方》,《怀存看⼈》、《听见花开的声⾳》、《铅笔树上的小树熊》,《怀存诗画集》等。翻译了《红瓦》,《树上的太阳》、《我的名字叫鲍勃》、《BBC儿童诗选集》、《我的邻居是大象》、《高小宝》、《相遇白桦树》等。最新作品《云的秘密庄园》,《采一朵云的猫》。现居伦敦。

艺术感⾔:再⼩的⽣灵,也是⼤⾃然的⽣命,如果我们的⼼灵能与之对话,那我们就拥有了⾃然的秘密

颁奖词:

 

张怀存的儿童诗是童心与画意的完美融合。作为画家诗人,她将水彩的斑斓光影注入文字,使每首诗都成为跃动的视觉画卷。其诗作以露珠、新芽等自然意象为经纬,用蜡笔般纯粹的语言编织出万物有灵的童话宇宙,在"把春天涂成绿色"的稚趣中暗藏生命哲思。她成功打通绘画节奏与诗歌韵律的界限,以艺术家的敏感守护童年本真,使童诗既保持口语的活泼明快,又承载美育启蒙的深层内核,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园地绽放出独树一帜的温暖光芒。

Huaicun Zhang (Born in Qinghai, China) is a Tu person from the Tu ethnic minority, also known as the White Mongol. She is a British Chinese, founder of the Pencil Tre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CIO, a children's author, poet, and artist. Huaicun has been appointed as an honorary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British Artists and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Her poems and prose have been selected as textbook materials for primary schools in Taiwan, and she has been awarded the title of National Charming Poet. She is also the recipient of the Whistler Award,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ntribution Award from the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ing X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Huaicun has held solo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Macau, Seoul, Tokyo, New York, Paris, and London.

Her published works include: Pencil Tree, One Snowflake, The Oasis in My Heart, The Red House, On the Train of Autumn (Chinese), Space of Freedom, Huaicun and Her Friends, Listening to the Flower Bloom, Huaicun's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She has also translated My Name is Bob, BBC Nations Favourite Poetry about Childhood, The Red Tiles, The Sky is the Limit, and other English illustrated books and poetry selections. Her most recent books include On the Train of Autumn (English) and The Habitat for Fairy Tales.

Huaicun's words: "Even the smallest soul is a part of Mother Nature. If our hearts could talk to her, then we would hold the secrets of nature."

峤峰,本名杨华森,1973年广西生,居北京,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西作协会员。坚持格律诗、现代诗三十年,化古诗古意为新诗新用,意境转拓、意象托借、意韵流贯、意趣勃发。现代诗集《秋火车》、《春天流淌时代经典》,古体诗集《协同京冀韵唐曹》,未出版。诗歌偶见《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报》、《海燕》、《深圳诗歌》《中国诗人》、《中国文艺》、《广西文学》、《猛犸象诗报》、《中华辞赋》、中国诗歌网。视频号“独自城乡”发原创诗歌。

颁奖词:

的诗歌深植于中国本土经验,以沉静从容的笔触实现“慢书写”。他的创作承秦汉气韵、接唐宋风流,却又能焕发出时代精神,在花鸟虫鱼、高铁山川的日常图景中捕捉永恒诗意。

而且他擅长将眼见的事实揉碎,经过情思过滤,蜕去物象的外形,直抵事物的精神本质。在其笔下,词语的精妙对峙往往能准确击中事物的灵魂隐喻,实现情感张力与哲学深度的平衡。这种及物而智性的写作,既保有感性的鲜活,又闪耀理性的光芒,最终使平凡物事获得升华星空的崇高感,展现了诗与思相融的深邃境界。

【王爱民简介】王爱民,中国作协会员,《辽河》杂志主编。作品获《诗刊》《十月》《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学会等主办的诗赛一等奖及第七届当代诗歌奖、李白诗歌奖、杜甫诗歌奖等奖项。作品刊载于《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出版诗集《欣赏一种秋天的背影》《先把东风用完》《纸上轻落草色》、散文集《我是人间草木》等。

颁奖词:

 

王爱民的诗歌是北方水土孕育的乡愁结晶。他以河水中跳跃的石阶般的灵动笔触,将故乡记忆淬炼成锋利的诗意匕首——每个意象的留白都是通往精神原乡的秘径。其比喻常如惊雷劈开昏沉思维,让祖母的纺车、风中的稻浪在陌生化表达中焕发新光。这种将个人记忆升华为集体情感图腾的非凡能力,使其乡愁书写超越简单怀旧,在虚实腾挪间构建起现代人与故土的诗意连接。正是这种将地域经验炼为普遍共鸣的美学追求,让他的作品屡获大奖,成为当代乡愁诗歌的典范。

 

杨海蒂

文学编审、《香港文艺》副总编辑、北京市朝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自贸港名誉作家,系多套文丛主编、多项文学奖评委。

著有文学作品多部,大量作品用作试题、教材,入选数百种选本、选刊、年鉴,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获丰子恺散文奖、百花文学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新都市小说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中国•大河”诗歌奖等文学奖项,长篇散文《这方热土》入选首届“全国十本生态文学好书”和“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成果展”。

颁奖词:

 

杨海蒂的写作打破了散文与诗歌、哲学、艺术评论的边界,将多学科养分融汇成独特的语言织体。其文字既保有诗性的灵动与韵律,又蕴含哲思的厚度与光芒,在描写自然山川、艺术感悟或历史叩问时,总能抵达生命存在的本质。而且她善于将个人阅历升华为普遍性的人文观照,无论是对民间疾苦的悲悯,还是对艺术精神的追索,都透露出温暖而坚定的精神立场。这种"多文体、跨学科"的写作实践,不仅拓展了散文的表现形式,更重塑了汉语写作的精神品格,使她的作品成为连接个体心灵与广阔世界的诗意桥梁。

往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获奖介绍:

 

 

首届评奖于2019年9月在澳洲悉尼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朋友节期间揭晓,5位世界著名诗人获奖,有2名中国诗人荣登其中。

 

中国诗人 吉狄马加

中国诗人 戴维娜

 

法国诗人 让·波东特(Portante  Jean)

 

东欧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Nikola Madzirov)先生

 

威尔士诗人艾弗·格林(Iforap  Glyn)先生

 

 

第二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评奖于2020年9月在中国曲阜举办的第五届世界朋友节期间揭晓。

 

中国诗人叶延滨先生

 

中国诗人高兴先生

 

俄国诗人尤利娅·德雷兹(Yulia Dreyzis)女士

 

匈牙利诗人安德拉什·派特茨(Potocz Andras)先生

 

德国诗人许俐雅(Lea Schneider)女士等五人共获殊荣。

 

同时,中国诗歌新锐聂权、谈骁、施展等三人荣获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年度优秀诗人称号。

 

第三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评奖于2022年9月在中国辽宁抚顺举办的第七届世界朋友节期间揭晓。

 

诗人奖:

 

中国诗人臧棣

 

法国诗人蒂埃里·勒纳尔

 

爱沙尼亚诗人 尤里·塔尔维特

 

韩国诗人 朴宰雨

 

 

翻译家奖:

 

中国诗歌翻译家刘楠祺

 

 

评论家奖:

 

中国诗歌评论家罗振亚

 

 

诗歌编辑成就奖:

 

中国诗人、诗歌编辑家宗仁发

 

 

第四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评奖在2023年9月9日中国辽宁抚顺启动,10月12日在老挝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朋友节期间揭晓。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姓氏字母排列)

阿塔欧尔·贝赫拉姆奥卢(土耳其)

大流士·托马斯·莱比奥达(波兰)

玛丽亚·米斯特里奥蒂出生在阿卡迪亚(希腊)

梁晓明(中国)

树才(中国)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奖(姓氏字母排列)

李皓

慕白

沈秋伟

吴少东

叶德庆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翻译家奖

徐贞敏(美国)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

燎原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编辑家奖

林莽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本土诗学写作奖

姚江平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跨界文体奖

赵松

 

第五届金青滕国际诗歌奖于2024年11月29日在泰国曼谷揭晓并颁奖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姓氏字母排列)

伊斯梅普尔Abolghasem Esmailpour(伊朗)

斯蒂芬妮JT拉塞尔Stephanie JT Russell(美国)

林雪(中国)

荣荣(中国

谭延桐(香港)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翻译家诗人奖

渡边新一(日本)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批评家奖

张德明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本土诗学奖

刘福君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长诗写作奖

张况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跨界文体奖

王国猛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文本突破奖

姚辉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海洋诗写作奖

李孟伦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爱情诗写作奖

龚璇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年度新锐诗人奖

隋英军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诗歌发展贡献奖

李云

 

金青藤国际诗歌奖诗歌编辑终身成就奖

罗继仁

  观后心情
被感动 同情 囧囧 愤怒 和谐 悲剧 高兴 打酱油
图片新闻
热门视频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团队介绍 | 视频直播 | 网上投稿 | 网站建设 | 域名空间 | 广告价格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by qrmcrl.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